最早这里都是以自然地貌环境取名,这与别处有相当大的雷同。据说早在汉初时,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环翠仅是一个渔村,起名叫做石落村之,对于它的准确度我们无法确定。但就石落而言有出自自然地貌得名,有其可信之处。之后,到了元代据说又以地域内地下温泉和三面沟夼而有取名“清泉夼”之说。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1987年以原县级威海市的行政区域设立环翠区。环翠因境内明代古迹环翠楼而得名。
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古代这里先后受齐郡、东莱郡、光州长广郡、莱州管辖,有相应的司职机构负责地域管理,但真正意义上,环翠被纳入重镇,成为东夷设防的军事要地,并延续到明、清两代,是因为它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所以,自元代始,环翠地区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为加强海防,1398年5月(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朝政府"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立威海卫" 。北自卫八里至海;南自卫八里至接官亭(戚家庄),接文登县界,东自卫一里至海,西自卫五十五里至初村庄。永乐元年建城,领左、前、后三所。总部系山东都司,兼辖属宁海州。从此,军政各成体系。受山东都司总部和宁海州管辖,环翠区最早独立的建置区域雏形就此建立;1403年,安徽风阳人陶越调任威海卫指挥佥事,奉命征集军民数万人建设卫城,环翠逐步从有防无城而演变为海防重镇。担负着守卫海疆的军事使命。
众所周知,清朝是帝制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中国由旧变新传捩时代,也是整个中国史上的承先启后时代。也是环翠历史上海战动荡最为频繁的时期。国家的领土也经常面临着被人任意宰割。
清初沿用明制,到雍正三年,环翠改属登州府管辖;十三年(1735年)裁卫设巡检于卫城内,复归文登县。“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在环翠建立北洋海军基地,在这里,清政府花大力气在刘公岛以及南北两岸修建军事设施,包括炮台、烟墩、军港码头,并购买多艘铁甲战舰,调集官兵作训镇守。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上演着黄海大战、丰岛之战、威海卫保卫战悲壮惨烈的海战后,这里被日本占领。这里的人民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积极组织起来,掀起了保家卫国的抗日斗争热潮,给了日本侵略者以一定的打击。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十三日,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将环翠及其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之群岛及沿岸十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二十五年,期满经两国相商仍可延长。1900年英国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直属英国殖民部。从此环翠进入长达近32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之后,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这里的战争和强租仍然在封建社会的落日余辉里发出着强烈的碰撞。尽管封建统治的历史到此结束,但仍未摆脱英殖民者的统治。直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收回。这时候,国民政府将英国租战区域连同卫城划为威海卫行政区,设威海卫管理公署, 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千疮百孔的卫城变得衰微破败;可是没有多久,这里又历经了苦难,1938年3月,因受到日军的进攻,这里又沦为日军殖民地,渔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人民武装坚持敌后抗战,在卫城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收复,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立威海卫市,属胶东行署。但是内战又给人们带来了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打响了威海卫保卫战,血战古陌岭,击退了国民党军几次反扑,粉碎了国民党军切断胶东各港口与东北海上联系的企图。1948年属东海专署。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50年5月9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山东处胶东行政区,成立文登、莱阳专区,威海市区域范围属文登专区,由市改县。1951年 3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撤销威海县,恢复威海市,以原威海县的行政区域为威海市的行政区划,仍属文登专区。又于1954年改为省辖市,受山东省政府领导。1956年,划归莱阳专区,同年6月和9月,先后将文登县的羊亭、港头、北观、里口、双岛、皂河(张家皂)、莱海、凤林、天东、杨家滩、长峰、河北、望岛、老集、皂埠、海埠、卫家、崮山和竹园、宋家洼20个乡划归威海市。
1958年7月,文登县小城乡和温泉乡的部分村庄划入威海市,10月文登县的石岭、草庙子、温泉人民公社和荣成县的桥头、泊于家人民公社划归威海市。12月,改为专区辖市,隶属烟台专区(后更名为烟台地区)。
1965年6月,草庙子、苘山、石岭人民公社划归文登县,桥头、泊于家、卧龙人民公社划归荣成县。
1983年11月1日,再次改为省辖市,由烟台市代管。
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7]105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威海市升级为地级市的批复》批准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以境内名胜环翠楼之义,将原县级威海市的行政区域设为环翠区。
1992年1月16日,将原田村镇的毕家疃、东涝台、西涝台、后峰西划归1991年3月6日成立的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1月,蒿泊街道办事处成建制划归1992年10月设立的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7月,文登市的初村、草庙子和荣成市的桥头、泊于四镇划归环翠区。
1996年8月27日,田村街道办事处成建制划归高区,刘公岛街道办事处划归市政府直接管辖。
2003年5月12日,初村镇划归高区,原崮山镇、泊于镇划归经区。
2008年4月21日,草庙子镇划归威海市工业新区管辖。
2012年9月,威海市委对全市经济区划进行调整,将环翠区桥头镇整体划归经区,羊亭镇的北郊、店上、海庄、卧龙和敖上5个村以及张村镇的前双岛和西山2个村划归高区;将经区环山路以西19个村(居),即:皇冠街道办事处的夏家疃、北葛拉、宅库、张家疃、河北5个社区,西苑街道办事处的范家埠、高家庄、谷家洼、徐家疃、岳家庄、牛角沟、阎家庄、竹园、南葛拉9个村(居),以及凤林街道办事处的西山口、北七夼、五家疃、台下、西庄5个村(居)划归环翠区。
到目前,环翠区辖张村、羊亭、温泉3个镇,竹岛、鲸园、环翠楼、嵩山、孙家疃5个街道,总人口约30.4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