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顺应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我们的祖先对自身生命的珍爱,首先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尊崇和敬畏。《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我们的祖先对自身生命的珍爱,首先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尊崇和敬畏。《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懂得顺应四季的变化来保健,便是养生“入门”了。
四季除了气温的温、热、凉、寒,还有生物的“生、长、收、藏”变化。按照《黄帝内经》理论,这种变化与自然界的阳气盛衰密切相关。春季阳气开始上 升,草木等各类生命也开始萌发;夏季阳气逐渐长旺,也使万物繁茂盛大;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万物不再生长,而是进入“收割”的阶段;冬季天地阳气处于闭藏之 态,生命也生机内敛。
阳气是主生长的气,就像生物生长需要太阳光照射一样,人体的生命机能也要依靠阳气的温煦。在春夏季,人的生命活动相对活跃,表现为孩子的身高增长较快、男性精子的含量较多等;而秋冬季,人体的生机就会进入“低落期”。
体内的气血运行,同样受到季节影响。阳气充足,气血通畅;阳气衰微,气血停滞。因此,很多人到了冬天容易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胃脘部疼痛,女性出现痛 经等不适,这都是气血运行阻滞导致的。此外,气血的分布也会受阳气的影响。春夏季阳气盛,人的气血会偏向体表、四肢、头面部等处;而秋冬季阳气藏,气血也 会“沉伏”在内脏,容易导致手足发凉而内热丛生的病症。
人体阳气的盛衰有无,还会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否。在阳气闭藏的冬季,人也会变得“体弱多病”,不仅着凉感冒等外感性性疾病较多,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衰、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也容易加重或复发,需要格外注意调理。
总之,人体之气与自然界之气是相通的,养生也要遵循这种变化,使生命活动与自然同步。“借自然之力,养生命之体”,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天人相应”的境界。
因进补,对养生是重要的一环,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应四时的自然规律,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养生原则。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人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茂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例证。
1.春季药食养生法
春天 要考虑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的食物,而不宜吃酸收之味。《黄帝内经》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者,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所以,春天要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草药和食品。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若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截米、云获、党参。中草药可以选用枸杞子、郁金、丹参、麦冬、何首乌、元胡等。食品可选择辛温散发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蒜、姜等。参考中医药学中的草药和营养学,灵活应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梅雨季节,空气湿润,天气暖和是调养胃的好季节。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役功能,可以防老抗衰。饮食以新鲜蔬菜,多吃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吃油腻之物品,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上。雨季食物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豆苗、筒篙、算菜、春笋、山药、莲藕、芋头、萝卜、甘蔗等。中药选择脾胃升降和生化机能来调补脾胃,如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朴中益气汤等。同时也可以选用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以朴虚损、壮筋骨降血压、凉血止血等的功效。
2.夏季药食养生法
中医认为,夏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为茂盛的时候,此时气候,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其因在于热能伤阴、伤气,加之夏日排汗较多,气阴更益耗伤,如有阴雨,则兼扶湿邪。根据上述特点,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只有在冬天发作,而在夏季不发作,可采取“冬病夏治”之法。夏季进补,常选用平补肾气的药物,如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此外,夏季由于寒凉之物食之较多,易伤胃气,故应在补气生津之时,还要注意健脾胃。气候过湿,常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生病。根据研究发现,“高湿度”人体容易引起以肌梗死、多发性关节炎,胃溃疡等疾病。所以,夏季人体要“宜泄阳气,防范风热之邪”。此时生活起居应该晚睡早起,使阳气得到宜泄,发怒,则伤及心气。夏季要养护阳气,以养心、脾、肝、肺、'肾五脏,防病强身,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有很大的实效性。夏季天气闷热,衣衫单薄,身体最容易受风热之侵袭,若使用发汗药剂则汗多伤心,容易造成气血癖滞。若暴喜暴怒则伤其心阳,而造成心脏病之发作。所以夏季在膳食方面,早晨吃少许洋葱,晚饭后饮少量红酒,保持气血通畅。平时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等比较清淡之食物为主,有清芬养心,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养血安神的功效,在配合气功的动静功,以助体内气血的微循环,以避免因夏季冷气房内呆得过久,造成气滞血瘀。这个季节一般选用中草药的蔬菜果食为:荷叶、鱼腥草、麦冬、丹参、红花、赤芍、莲露、西瓜、莲藕、绿豆汤、乌梅汤、小豆汤、葛笋、冬瓜汤、茄子、苦瓜汤、菊花叶汤、宛豆、四季豆、包菜、大白菜、蕾香、佩兰等。
3.秋季药食养生法
中医学认为“秋为容平”之季,自然界阳气渐消,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阶段。由于气候逐渐凉爽,燥气盛行,使人们感到口唇干燥, 咽干,皮肤干燥,说明燥气可消耗人体之津液。津液既伤,滋补津液就是适宜秋季的补法。秋季是万物成熟,各物种收获的时节。同时也是千树落叶,万花凋零的时一节。此时自然阳气日衰,阴寒之气日生,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风徐来,自然界一片萧杀、萧条之景象。“阳消阴长”人体的代谢机制由盛转衰,开始进入低潮,人体容易受到外来邪气之侵袭。所以,秋宜养阴,慎防津气耗散防燥护阴,养肺为先。生活起居,必需调畅情志。饮食调节上,平时少吃鱼虾海鲜、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宜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多食一些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麦冬、杏仁、远志、川贝、胖大海等,对一缓解秋燥多有良效。一般膳食可食莲子百合煲,袖子鸡、银杏鸡丁、香酥山药等,有清润肺燥,止咳消炎,补气养血,健脾补肾的功效。同时食用润燥之食品,如芝麻、糯米、梗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大枣等以增加体质。秋季适宜的蔬菜水果有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白萝卜、花菜、包心菜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
4.冬季药食养生法
冬季自然界阳气衰微,万物收藏,了无生机,草木凋零。阳气潜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生机勃发。人体与自然界必需相协调,生理机能也与之相应,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这是阳气内潜,有益于精气的充养和积聚。所以冬季养生宜藏精,应时而养。养阴防寒,起居必需调摄。房事调节不可过劳以益肾蓄精。运动的调节以护阳养形。冬季寒气旺盛,寒为阴邪,最容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季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阴。养生应以精神调节,饮食调节、药物调和、运动等都方面着手。以养藏为原则,否则将导致四肢枯萎无力,损害健康。《千金翼方》曰:“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这类补益药酒有十全大补酒、虎骨酒、枸杞酒、山药酒、参茸药酒、人参药酒、虫草补酒等。每日1-2次,每次半两左右。冬季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何首乌、枸杞子、当归、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鹿茸、肉桂等。但冬季进补亦应注意不可过服温热之品,以免太过伤阴。《黄帝内经》曰:“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不可一味温补助阳,还须结合滋补阴精,使阴阳互生互化。至于在南方,由于冬季雨水少,气候较为干燥,宜进温润之品,如桑寄生、菟丝子、熟地等。冬季的饮食调摄方面以补为主,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豆浆、牛奶、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同时可适量的膳食进补,如:黑芝麻粥、虫草蒸老鸭、番茄砂糖藕、枸杞肉丝、火腿海参、羊肉炖萝卜、红参田七鸡、牛奶粥、山药羊肉粥等有补益肝肾、滋阴助阳、健脾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冬季常用中药、蔬菜、水果有:香蕉、芹菜、香菇、玫瑰、芝麻、百合、栗子、菠菜、丝瓜等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化痰散寒、通脉开胸、健脾化滞、养血充髓、润肺通畅呼吸等功效。
(威海中和阁养生堂 钟大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