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镶是那个时代最早能打入欧洲市场的传统技艺。”作为传统锡镶技艺民间传承人的谷祖威老人,一谈起锡镶的历史就充满了自豪。
十九世纪末,威海谷家疃的谷宝和、谷年和兄弟在当地开办了铜锡铺,他们借鉴民间的“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技艺。不久,英国强租威海卫,典雅古朴的锡镶茶具受到往来殖民者的追捧,远销海外。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使锡镶制造业迅速在威海繁荣起来,谷家的“新和成”锡镶更是一枝独秀。经过不断改进,锡镶的工艺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最终成为一门包括冶炼、铸造、锻打、镂雕、焊接、镶嵌、打磨、抛光等一整套流程的成熟工艺,种类也从单一的茶壶扩展到奶壶、花瓶、看盘等十几个品种,完成了从草根到庙堂的转型。上世纪三十年代,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失去海外市场的锡镶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于锡镶类工艺品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本地百姓极少购买,加上“文革”时期的破坏,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很多本地人甚至不知它为何物。曾经是锡镶开创者的谷家传人一直希望能够重新接续断裂的锡镶技艺。没想到,这个愿望的实现竟要隔上整整一代人。
随着改革的深入,谷祖威终于有机会重振家传的技艺,再现锡镶的辉煌。他找到当年“新和成”的小伙计、此时已是80多岁的王正修老人,并修复了藏在家中的传统模具和工具。经过努力,他们成功复原了绝迹数十年的锡镶传统技艺。接着,谷祖威重新打出了“新和成”的传统品牌,带领最初的20多名工人,创办了威海第一家锡镶工艺品厂。
与父辈们当年所处的环境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谷祖威的锡镶工艺品失去了当年的海外市场。要打开销路,就必须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他明智地选择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对外商场和旅游景点作为重点目标。那时候,谷祖威总是一个人背着锡镶工艺品往返于各个城市,亲自到各大商场推销。北京的友谊商店是他最早开发的客户之一。为打开这个市场,他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友谊商店主要对外宾经营,衣着简朴的谷祖威自然被拒之门外。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跟随送货的工人一起从小门“潜入”了商店内部。他找到了负责工艺品销售的经理,一番软磨硬泡终于使经理同意看看他的样品。当谷祖威从简陋的包装盒里拿出锡镶花瓶之后,经理立刻被这种独特的工艺品所吸引。为了免除经营上的顾虑,谷祖威大胆采用先代销后付款的方式,把手中的锡镶先期交给商场。那位经理立即将锡镶上架,刚上架的锡镶就被一位外宾买走。后天他才得知,就在一转身的功夫,那件锡镶的价格就翻了十倍。
凭着锡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加上他的一股韧劲儿,谷祖威成功越过了一道道门槛,再现了威海锡镶的商业传奇。同时,锡镶的展销范围顺利扩展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不小的轰动。谷祖威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家”。
上一篇:传统锡镶技艺期待焕发生机
下一篇:没有了